休闲沙发 https://www.isunon.com/product/pro_cate/4.html 大家好,我是窈窕妈妈。 最近一则新闻,看得我血压飙升。 一个7岁男孩放学回家,就接到爸爸递来的兔子尸体。 看到宠物兔被杀,男孩崩溃大哭。 爸爸乐呵呵地调侃:不就是一只兔子嘛,再送他一只就好了。 对孩子来说,兔子是唯一的。爸爸的做法,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。 把孩子的恐惧当成笑料,透着一股“家长式”傲慢。 孩子的感受,在他看来根本不重要,即便是孩子的东西,他也觉得自己可以擅自做主。 在亲子关系上,我们很容易会陷入一种误区 ——像这位爸爸一样,只顾着自己,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。 你的一句话 在孩子内心掀起一场海啸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,但缺乏换位思考的粗暴式教育,会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层乌云。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 当孩子不听话惹你生气,你有没有说过“再闹就不要你了”。 当这句话脱口而出,家长们往往很快忘掉。 却不知道,早已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海啸。 一位网友说,他小时候只要惹妈妈生气,妈妈就会说“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”。 他吓得哇哇大哭,求妈妈别不要他。 但气头上的妈妈不为所动,冷冷地说“谁让你不听话,哭也没用”。 他说,每次妈妈说这种话的时候,他觉得心里最值得信赖的人和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。 他好几次都以为妈妈真的不爱自己,想抛弃自己。 一个从小就不被理解的孩子,只能默默咽下苦涩。 正因如此,他从幼年起就缺乏安全感。 长大后,也间接造成了他唯唯诺诺,敏感多疑的性格。 我知道,这位妈妈只是把这句话当成「让孩子更听话」的手段,并不是真的不要孩子。 但如果她能换位思考,知道「不要你」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,或许就不会造成孩子的“内心黑洞”。 很多父母不懂得换位思考,给孩子造成了一辈子的创伤。 不懂换位思考的父母,有什么表现? 有个男孩在一所国际高中就读,这里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差。 但是,父母却坚持给他用老人机,理由是怕影响学习。 为此他常常遭到嘲笑,也越来越自卑。 这件事,让他恨了父母好多年。 他说自己的父母严重缺乏同理心,从来不会去体会他的感受,后来他也就断了和父母沟通的念头。 如果从来不去了解孩子的想法,无异于亲自关上了孩子的心门,就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。 学会理解并倾听孩子的心声,是保证亲子关系健康的前提。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,有时候无论怎么跟孩子讲道理,孩子就是不听。 你知道当我们讲道理的时候,孩子在想什么吗? 表哥家女儿@茜茜特别叛逆,整天和父母吵架。 我曾经试着跟她聊,为什么不能和父母好好沟通。 她说“爸妈从来就不考虑我的感受,我现在也是大人了,偏要和他们对着干”。 她给我讲了一件事。 小时候,一次她没考好。 爸爸把她叫到跟前,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。说她不好好学习,以后只能捡垃圾。 她心里却在想“我玩游戏赚钱,也不需要读书”。 爸爸教育了一堆大道理,然后说“你大了就明白了”。 她心里特别不屑“我长大也不会明白。” 她说,每次父母教育她,她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,假装乖巧,让父母赶紧讲完图个清静。 听了她的故事,我终于理解了她的叛逆。 后来,看了一些育儿书我才明白,一味和孩子讲道理,只是想让孩子认同我们的思想,让孩子服从我们认为正确的指令。 孩子看似变乖了,实际上,也关上了倾诉的心门。 这并不是说讲道理不好。只是要注意,一定给孩子反驳、辩解、表达的机会,进行双向沟通。 不懂换位思考的父母,还特别喜欢用大人的经验去判断。 回忆一下,很多人小时候是不是都不喜欢让家长搓澡? 为什么?因为疼啊。 之所以这么疼,就是因为大人用给自己搓澡的力度给孩子搓,觉得自己能接受孩子也能接受。 这就是典型的重经验,轻感受,不会换位思考。 经常有妈妈留言说,孩子太挑食了,不吃这个,不吃那个,看见大蒜和洋葱就像见了怪兽一样。 其实,这是因为孩子的味蕾还没发育好,某些食物对孩子来说刺激性太大,自然就不喜欢。 这跟“搓澡”是一样的道理,你觉得能接受,但在孩子那里或许是天大的事。 莫里斯·桑达克说: 不要轻视童年时代的恐惧与不安,它们将伴随人的一生。 咱们做父母的,最忌讳的就是用自己的经验代替孩子的感受。 学会换位思考 教育的格局就打开了 有个说法叫:大人的世界,全是屁股。 想想看,确实如此。 从孩子的角度抬头望出去,可不都是大人的屁股嘛。 育儿也是如此,大人和孩子视角不同,只有“蹲下来”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。 @虎妈讲过这样一件事: 有一次,她带儿子去商场。 到了商场门口,儿子死活都不愿进去。 她说商场里有吃的、玩的,孩子都不为所动,这让她非常生气,还对孩子发了火。 发现鞋子脏了一块,于是弯腰擦鞋。 就是这一弯腰,她用孩子的角度看到商场的门,像极了一个怪兽的嘴巴。 那一瞬间,她一下明白了孩子的恐惧,连忙道歉。 她一直努力追求当一个完美的母亲,但是,却经常因为不会换位思考,无形中伤害了孩子。 这一点,她从前竟然丝毫都没有意识到。 丹尼尔.高曼在《EQ》一书中写道:亲子之间长时间缺乏同频,对孩子有巨大影响。 这里的同频指的就是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,这就是换位思考。 这需要我们放下身份和权威,用尊重、理解和真诚去打动孩子。 《奇迹男孩》中说,当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时,同理心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养。 换位思考,或许很多育儿难题都能迎刃而解。 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,小女孩不愿意去上学,非要和米老鼠玩偶一起玩耍,父母劝了半天都没有效果。 奶奶见状,邀请小女孩一起玩游戏,然后说:“米老鼠累了,我们带它去睡觉”。 小女孩把米老鼠放在床上,哄它入睡。 然后,奶奶说“米老鼠睡着了,宝宝先去幼儿园,放学回来再跟米老鼠玩,好不好?” 女孩欣然同意。 不愿意去上学只是表象,像奶奶一样,理解孩子不愿上学背后的真实原因,对症下药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 在《孩子,把你的手给我》一书中,作者提到一件小事。 因为下雨,班级取消了野餐计划,孩子很生气,大声冲爸爸发火。 要是放在以前,爸爸一定会大声喝止孩子:又不是我让下雨的,你闹也没用。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,每次都会激怒孩子,让情绪更加失控。 这一次,他打算换个方法。 他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,理解着沟通“宝贝,我知道你很失望。你期待了那么久,现在却去不了”。 孩子气呼呼地说“要不因为下雨,我明天就能出去玩了”。 爸爸附和着“都怪下雨,太讨厌了”。 看到爸爸理解自己,孩子反而平静下来“没关系,以后还有机会去玩”。 孩子的变化让爸爸很惊喜。 他没想到,换位思考,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。 把自己当成孩子,蹲下去,用孩子的视角认识世界,教育的格局也就打开了。 心理学家德华·桑代克说: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,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,赢得信任。 作为大人的我们,早已被社会磨平了棱角,失去了孩子那样的感知力,也常常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。 如今我常常这样提醒自己: 苦恼孩子不听话的时候,是否跟他共情; 责备孩子顶嘴的时候,是否倾听他的心声; 觉得孩子作妖的时候,是否能考虑他的感受; 教育家斯宾塞说:孩子感受到被爱、被信任,奇迹就会出现在眼前。 最后,分享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给你们 ——教育的最高境界,是把自己当孩子,把孩子当大人。 ![]() |